Valsalva效应是指在进行Valsalva动作时,人体生理状态发生的变化。Valsalva动作是一种临床生理试验,由意大利解剖学家Antonio Maria Valsalva于1704年提出,其基本操作是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动作,通过增加胸内压来影响血液循环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Valsalva效应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开始呼气时,胸腔内压力增加,这会挤压胸部动脉,导致平均动脉血压升高。同时,由于刺激气道感受器,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活动增加,导致心率下降。此外,胸腔内压力的增加减少了进入右心房的血液量,即静脉回流或前负荷减少。

2. 第二阶段:由于静脉回流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导致中央静脉压下降,平均动脉血压降低。随后,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心率加快,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动脉收缩,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轻微升高。

3. 第三阶段:放松阶段,即动作结束时,胸内压下降,胸内动脉增宽,血压短暂下降。静脉血回流增加。

4. 第四阶段:心脏将血液喷射到动脉系统中,以对抗增加的外周阻力,血压再次升高。这一过程中,心率可能会下降(心动过缓),最终血压和心率都恢复正常。

Valsalva动作在临床上有多种用途,包括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作为心力衰竭的标记、终止心律失常、区分不同心音等。然而,Valsalva动作也有一些禁忌症,如严重的冠心病、近期心肌梗死病史、血压严重升高或下降、主动脉瘤、严重脱水或出血(低血容量)等情况应避免使用Valsalva动作。

Valsalva动作的生理效应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加受试者体内的压力,包括鼻腔、上颌窦、口腔、喉咙、咽鼓管、中耳、内耳、胸腔、眼睛、颅内压、脑脊液、腹部和直肠的压力。此外,Valsalva动作还可能用于评估心脏杂音的性质和来源,如通过Valsalva动作,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时的杂音会增强,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则会减弱。

总的来说,Valsalva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0.2501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