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效应(Bruce effect),也称为妊娠终止效应,是一种在某些哺乳动物中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其中雌性动物在接触到非配偶的雄性的化学信号后,可能会终止当前的妊娠。这一效应最早由H.M. Bruce在1959年通过实验小鼠发现,并在后续研究中在其他啮齿类动物和一些灵长目动物中也得到了证实。

具体来说,布鲁斯效应描述的现象是,雌性小鼠在交配后不久,如果与陌生的雄鼠直接接触或暴露于含有陌生雄鼠化学气味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妊娠终止(流产),而与配偶雄鼠及其气味接触则不会流产。这一效应的发生与雄性信息素有关,尤其是啮齿类动物。

布鲁斯效应的生物学意义和进化背景被广泛讨论。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雌性动物对抗雄性杀婴行为的一种进化策略。在一些物种中,新占据领地的雄性可能会杀死非自己基因的幼崽,以促使雌性重返发情期,从而有机会传播自己的基因。因此,雌性通过流产来避免对非自己基因后代的投资,从而在进化上更有利于自己的基因传播。

此外,布鲁斯效应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这一效应涉及到嗅觉系统、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激素水平的变化。例如,陌生雄鼠的化学信号可能会影响雌性体内的催乳素水平,进而影响孕酮的分泌,导致妊娠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布鲁斯效应是否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还是仅仅是实验室条件下人为胁迫的产物,目前还需要更多的野外研究来加以验证。同时,对于布鲁斯效应的化学信号成分,虽然有一些假说,但直接的证据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总的来说,布鲁斯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涉及到行为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对这一现象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中。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0.2074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