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效应(Thatcher effect),也被称作面孔倒置效应(face inversion effect),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人们在识别倒置的面孔时,对局部特征(如眼睛和嘴巴)的识别能力会显著下降。这个效应表明,人们在处理面孔时,首先进行的是整体加工,而非单独识别各个局部特征。当面孔被倒置后,我们通常很难发现局部特征的异常,如眼睛和嘴巴的方向变化,即使这些特征本身并没有变化。

撒切尔效应的名称来源于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因为她的面部特征被认为是这种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效应最初由彼得·汤普森(Peter Thompson)在1980年提出,并以撒切尔的名字命名,因为撒切尔的面部特征在倒置时特别难以识别局部的变化。

此外,撒切尔效应不仅在人类中存在,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恒河猴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效应,这表明这种能力可能是人类和某些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所共有的。

研究表明,面孔的识别涉及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如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这些区域专门负责处理面孔信息。撒切尔效应还与面孔的局部-整体效应(part-whole effect)有关,即面孔的整体性加工不仅有助于辨识局部,但有时也会误导我们对局部的认知。

撒切尔效应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整体加工的方式识别面孔,并且这种加工方式在进化上可能具有适应性意义,有助于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快速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

综上所述,撒切尔效应是一个关于面孔识别的心理学现象,它揭示了人们在识别倒置面孔时对局部特征识别能力的下降,以及面孔识别过程中整体性加工的重要性。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0.1945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