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激发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是指当向土壤中添加外源有机质时,由于微生物更倾向于利用这些新添加的、易分解的有机质,而减少了对土壤中原有的、较难分解的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这种现象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降低,从而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具体来说,负激发效应的产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外源有机质的数量:添加的外源有机质数量越多,其可利用性越高,越容易引起微生物的优先利用,从而产生更显著的负激发效应。

2. 外源有机质的种类:不同类型的外源有机质对激发效应的影响不同。例如,葡萄糖的添加比玉米凋落叶或蔗糖更易引起负激发效应,而草酸的添加则可能引起正激发效应。

3. 微生物群落的利用策略:微生物群落中活跃的部分(r-策略微生物)更倾向于利用新添加的外源有机质,这种“底物优先利用”会导致对土壤中大多数惰性有机质的分解暂时减少。

4. 养分供应:在高量葡萄糖输入下,随着养分输入的增加,负激发效应的强度会增加,因为高产策略的微生物会利用这些资源增加有机碳的积累。

5. 土壤管理措施:如施肥等土壤管理措施也可能影响负激发效应的产生。例如,长期施肥的土壤产生正激发效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随后负激发效应逐渐增强。

负激发效应对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和控制负激发效应有助于优化土壤管理,提高土壤的碳固持能力,从而对抗全球气候变化。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0.1131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