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效应(Third-Person Effect)是一个传播学理论,由美国学者戴维森(Davidson)在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评估大众传媒信息,尤其是负面影响的信息时,存在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体信息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或不认为这些信息对自己有同样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直接受众,还包括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反应的人的行为。

第三者效应包含两个层面:

1. 认知层面:人们认为大众传媒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效果。这种认知可能基于个人对信息的评价,例如,如果个人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第三者效应更强。

2. 行为层面:由于上述的认知差异,人们可能会采取行动,如新闻审查或媒体和广告公关从业人员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工作影响,以期影响他人。

第三者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

- 信源的性质:来自低可信度信源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者效应。

- 信息的性质: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容易引发第三者效应,因为人们倾向于认为负面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更大。

- 社会距离:人们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较大的人影响较大,而对自己熟悉的人影响较小。

- 个人因素:年龄、学历、预存立场、自我关联程度以及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都会影响第三者效应。

第三者效应的产生原因可能包括:

- 对媒介的普遍不满:人们认为媒介有偏见,反面报道太多,影响了别人的态度。

- 自我高估: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认为自己不易受媒体影响,而别人则不然。

- 多元主义无知: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独特的,而别人则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

第三者效应理论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强大间接效果,以及受众对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

此外,第三者效应也被用于描述其他领域的现象,如商业和房地产投资,其中外部投资或条件的改变可能对第三方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经济学中称为外部性理论。

第三者效应还可能指人际传播中的一种现象,即个体面对劝服性信息时,可能会高估自己对信息的抵抗力,而低估他人。

总的来说,第三者效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情境和领域中有不同的应用和解释。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0.1133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