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奶酪效应
奶酪效应(Cheese Effect)最早是由一名英国药剂师发现的,他注意到其妻子在服用一种药物时,一旦食用含有芝士的食物就会出现严重的头痛。这种现象后来被系统性地研究,特别是在1965年,Barry Blackwell在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详细描述了十二名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的病人,在食用芝士之后一到两个小时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心悸、颅内出血、心律不齐等现象。这些病人中大多数使用的是反苯环丙胺,而该药物和苯乙肼一样,都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酪胺是引发这一效应的关键物质。芝士中含有丰富的酪胺,它是一种具有神经活性的物质。酪胺在体内急剧增加时,可以置换神经突触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影响神经传递,从而引发血压调节的异常。然而,酪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在食物的发酵或腐化过程中也会产生。正常情况下,酪胺可以通过单胺氧化酶(MAO)代谢而消除,但当MAO被抑制时,酪胺水平会异常升高,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芝士效应”,尽管后来发现能引发高血压反应的食物不仅限于芝士,但这个名字因其最初的发现而被保留下来。
- 相关标签:奶酪效应
- 来源地址:https://sznewview.cn/ai/890.html
- "奶酪效应"参考搜索地址:
- 芝士效应 (Cheese Effect) - 知乎
- 瑞士奶酪模型_百度百科
- 瑞士奶酪模型 - MBA智库百科
- RISC-V处理器验证:瑞士奶酪模型验证应用-瑞士奶酪效应
- 了解“瑞士奶酪模型”及其在患者安全方面的应用,Journal of ...
- 科学网—Revisiting 瑞士奶酪模型(2)-hazard的定义(有修改 ...
- 奶酪效应原理_百度文库
- 科学网—Revisiting 瑞士奶酪模型(3) - 傅贵的博文
- 护理安全和奶酪效应.pptx - 人人文库
- 护理奶酪效应PPT.pdf-原创力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