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锁效应(Latch-up Effect)是CMOS集成电路中的一种潜在破坏性现象,它可能导致电路的失效甚至烧毁芯片。以下是闩锁效应的详细说明:

1. 定义与原理

闩锁效应是指在CMOS晶片中,由于寄生的PNP和NPN双极性晶体管(BJT)相互影响,导致在电源(VDD)和地线(GND或VSS)之间形成一个低阻抗的通路,从而产生大电流。这种现象通常由于外部干扰或内部电路的某些条件触发,如电源电压的快速变化、输入/输出(I/O)信号超出VDD-GND范围、静电放电(ESD)等。

2. 产生条件

闩锁效应发生的条件包括两个主要因素:(i) 当CMOS中的寄生PNP和NPN BJT都导通,在VDD和GND之间产生低阻抗通路;(ii) 两个晶体管的反馈回路增益的乘积大于或等于1(\(\beta_{1} \times \beta_{2} \geq 1\))。

3. 产生机制

在CMOS器件中,由于制造工艺的特点,会形成类似于硅控整流器(SCR)结构的寄生BJT。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这些寄生BJT处于截止状态,不会引起问题。但当外部干扰导致其中一个BJT的集电极电流突然增加,会触发正反馈机制,导致两个BJT导通,形成低阻抗通路,从而产生闩锁效应。

4. 后果

闩锁效应一旦发生,会导致VDD和GND之间产生大电流,这可能会造成芯片的永久性破坏,如过热、金属化迹线断裂等,甚至可能引起系统错误。

5. 抑制方法

为了防止闩锁效应,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保持输入/输出电压低于芯片的最大额定值。

- 使用氧化物隔离槽(oxide trench)和掩埋氧化物(buried oxide)层隔离NMOS和PMOS器件。

- 使用保护环(Guard rings),如多子保护环和少子保护环,以降低寄生电阻并阻止载流子到达BJT的基极。

- 减小正反馈环路的增益,如增加阱和衬底掺杂浓度,降低Rwell和Rsub的阻值。

- 确保NMOS和PMOS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降低引发SCR的可能性。

6. 工艺发展

随着IC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闩锁效应的风险有所降低。现代CMOS工艺中,通过设计和工艺的优化,闩锁效应已经不再是一个主要问题。

闩锁效应是CMOS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工艺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其发生的风险。

相关搜索:

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