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洛效应(McCollough effect),也被称作麦考勒效应或麦克洛后效,是一种视觉后效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Celeste McCollough Howard在1965年发现。该效应描述了人们在长时间注视由特定颜色和方向的条纹组成的图案后,当观看一个中性的图案(如黑白条纹)时,会看到条纹呈现出与原先注视的条纹颜色相反、方向相同的颜色的现象。
具体来说,当一个人长时间注视一个红色垂直条纹和绿色水平条纹的图案后,之后观看一个黑白条纹图案时,垂直条纹会看起来呈现绿色,而水平条纹则看起来呈现红色。如果观看者将头倾斜90度,颜色效应也会随之改变,即原来看起来绿色的垂直条纹会变成红色,而原来看起来红色的水平条纹会变成绿色。
麦克洛效应的发现对于理解视觉系统如何处理颜色和方向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大脑中存在能够同时处理颜色和方向信息的神经元。该效应的持续时间可以非常长,有时甚至可以持续数天或数周。
关于麦克洛效应的产生原因,科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论:
1. 颜色和方向的相互作用:大脑视觉皮质中可能存在对特定颜色和方向组合敏感的神经元,长时间注视特定颜色和方向的条纹后,这些神经元发生适应,导致观看中性图案时产生颜色后效。
2. 误差纠正:大脑可能在长时间注视特定颜色后,产生一种误差纠正机制,增加一些在注视期间没有出现过的颜色进行补偿,从而产生后效。
3. 戒断症状:长时间盯视颜色后,视觉系统可能产生一种类似于戒断的症状,导致在观看中性图案时出现颜色后效。
4. 知觉学习理论:一些研究者认为,麦克洛效应可能与知觉学习有关,即视觉系统通过经验学习到了对特定颜色和方向组合的敏感性。
麦克洛效应不仅在心理学和视觉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有所应用,因为它展示了视觉感知的复杂性和可塑性。